12月11日,一輛助力車穿過一片蘆葦蕩,停在沙湖國家濕地公園大碼頭。
“每天定時定點巡護,跑一趟得1個多小時。”巡護員管銀波和同事碰頭打招呼,指了指遠處的管護區域,示意記者一起去巡護。
蔚藍天空下,茂密的蘆葦隨風搖曳,湖面不時有魚兒翻騰,三五成群的水鳥嬉戲覓食,野趣橫生。助力車駛進蘆葦蕩,沿著蜿蜒小道一路向南。巡護了半個小時,始終不見候鳥群的身影。
“這里是名副其實的‘鳥類王國’,怎么看不到候鳥群?”
“沙湖濕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上的重要中轉站,眼下正是候鳥在此歇腳的時候,都藏在蘆葦蕩深處。”
靠近關山環境監測站,管銀波停車讓大家安靜傾聽:“東南方向,有鳥群”。“嘎——”“嘎嘎——”“叫聲長的是灰雁,叫聲短的是小天鵝。”管銀波指著一片蘆葦蕩說。
沙湖濕地及周邊擁有10萬畝蘆葦、灘涂、沼澤等“濕地呼吸區”,吸引15目36科175種鳥類在此棲息。監測站立在萬畝蘆葦蕩中,曾是市蘆葦場的辦公地,主要用于濕地公園的水環境監測和鳥類活動觀測。
管銀波在市蘆葦場工作了40多年,“這里是百寶箱,常常看見黑鸛、麂子、野豬等野生動物,也有叫不出名字的珍稀動植物”。
過去,濕地內有耕地、魚塘,還有人架網、下地籠,進行違法捕撈,“生態好不好,候鳥最知道”,管銀波介紹。
生態之變源于沙湖濕地通過國家林業局試點建設驗收,成為國家濕地公園。市級多部門組成的聯合指揮部和濕地公園管理局常態化管護,市法院巡回審判車開進濕地公園,系統施治守護生態自然之美。
水清了、葦盛了、草肥了。“沒有人為打擾,有吃有喝,候鳥自然就多了。”市蘆葦場黨總支書記、場長黃清仿介紹,候鳥的增加和“退耕還濕”“退養還湖”密不可分,每年冬季都能看見鷺舞蹁躚、萬鳥翔集的畫面。
“嘎——”“這是白琵鷺!”一抬頭,一群候鳥撲騰著掠過水面,從“一”字形變成“人”字形,飛向遠方。“每年遷徙和越冬的候鳥不少于1萬只,肉眼可見一直在增加。”巡護隊熟練地觀察。
“現在觀測和管理更科學,配備了無人機等新技術設備。”“助力車也是近幾年才有的,以前完全靠步行和自行車,一天至少2萬步。”離開監測站,管銀波吆喝著,繼續巡護。
偌大的濕地,4名巡護員日夜守護。“濕地保護得好不好,主要看兩方面:一是野生水鳥種類多不多,二是珍稀瀕危鳥類多不多。”黃清仿說。
經過多年修復保護,沙湖濕地春天碧草連天,夏天水天一色,秋天鳥聲陣陣,冬天蘆花漫卷,四季皆景、景景不同。去年11月份,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沙湖濕地作為候鳥重要棲息地入選。
據統計,這里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鸛、白頭鶴2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白琵鷺、鴻雁等24種。“中日候鳥協定”鳥類81種,“中澳候鳥協定”鳥類19種。
“遷徙候鳥變‘留鳥’,這是對保護工作的最大肯定。”黃清仿說,按照濕地保護計劃,正組織人力集中收割蘆葦,有利于來年生長和防火;濕地生態保護工程、濕地恢復工程和科研監測工程也正在緊張施工中。
“嘎——”濕地深處,又驚起一群候鳥,在碧空結隊盤旋、俯沖掠食,隨后四散開來,消失在蘆葦蕩里。“小天鵝、白頭鷂這些‘老朋友’又來了,‘稀客’也不少。等明年開春,它們還會再來……”
聲明:本公眾號未標明原創的部分內容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交流學習之用,不用于商業行為。如有侵犯了企業、媒體、公司、個人的知識產權,請聯系刪除。本公眾號發布的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文、圖/全媒記者 劉賢雙 圖/全媒記者 鄭恒市攝協 王克榮 何文兵
( 責任編輯:邵博漢 新聞報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