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一家在團城湖調節池“落戶”。(北京市水務局供圖)
原標題:“漢水的女兒”梅潔講述“南水”——
這條河是天上銀漢,是地上福光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天縱 許應鋒 崔逾瑜 楊千帆
9月24日晚,一場大雨淋濕了北京城。
此前一周,79歲的湖北鄖陽籍作家、“魯迅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獲得者梅潔隨南水北調工程文化采風團,先后抵達丹江口大壩、陶岔渠首樞紐、中線穿黃、漕河渡槽、惠南莊泵站、團城湖工程等,見證南水三千里北上。
聽聞家鄉記者也一路北上,梅潔欣然接受采訪,聊起與“南水”的深情。
“如果沒有這140多萬字,寫再多的作品也會‘失重’”
40余年的創作生涯,梅潔出版了800余萬字的著作。因一生圍繞漢水移民及南水北調進程創作,她被稱作“漢水的女兒”。
梅潔,1945年11月生于湖北鄖縣城關鎮,1965年考入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1990年3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為國家一級作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2年,她創作的10萬字《山蒼蒼,水茫茫》發表,是我國第一部反映中國水利工程中移民處境和犧牲奉獻的文學作品。2007年和2012年,40余萬字的報告文學《大江北去》、90萬字的報告文學《漢水大移民》先后發表。這些作品源自丹江口水庫建設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滾燙的生活,被譽為“南水北調移民三部曲”。
在梅潔心里,“南水北調移民三部曲”分量最重,“如果沒有這140多萬字,寫再多的作品也會‘失重’。”
今年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十周年,也是梅潔第四次隨全國文藝界團體赴工程現場采風。“前三次采風均在2014年通水前,每次采風回來,都會激發新的創作靈感。”梅潔說,南水潤京城已有十年,她希望繼續通過作品,讓更多人知曉“一泓清水永續北上”背后的故事。
“小時候在家鄉喝的漢水,晚年它又來北京養育我了”
“站在丹江口水庫大壩上,我久久佇立、淚流滿面,想起‘葬’在水下的鄖陽古城,恨不得把童年記憶全部打撈上來。”回想此行重返家鄉的情景,梅潔濕了眼眶。
站在鄭州邙山腳下的穿黃工程現場,看到丹江口水庫的清流從倒虹吸閘口噴涌而出,想到長江與黃河在此“握手”,梅潔自豪感慨:“那是我家鄉的漢水!”
重回北京團城湖調節池,但見層林盡染、鳥兒悠然,十年前迎接南水進京的情境歷歷在目。
“那是漢水第一次在北京露面,看到家鄉的水穿山越嶺來到北京,我當時‘啪’地扔下包,跑到團城湖邊,捧起水就喝。”梅潔說。
那一刻,她又想起了那些扶老攜幼遠離家園的移民,想起他們含淚對她說過的話:“以后你在北京喝上老家的水時,給我們捎個信兒……”“那一泓北上的清水,是鄂豫兩省兒女踐行‘祖國在上,我把家鄉獻給你’的莊重承諾。”
如今,梅潔在家打開水龍頭時,聽見水流的聲響,腦海里總閃現一個念頭:“小時候在家鄉鄖陽喝的漢水,到了晚年它又來北京養育我了。”
采風之行結束后,梅潔在朋友圈發文:“中華大地上誕生了一條人工天河,這條河是天上銀漢,是地上福光!”
( 責任編輯:邵博漢 新聞報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