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穩”“進”“立”!跑出上行曲線的湖北密碼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吳文娟 肖麗瓊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
2023年,注定不平凡——
放眼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貿易增速下行;環顧國內,周期性結構性矛盾交織,總需求不足的矛盾凸顯……經濟發展,面臨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多重困難挑戰。
青松寒不落,潮涌楚天闊。
一年來,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信心、克難奮進,篤行實干勇向前,全省經濟呈現回升向好、進中提質的良好態勢,先行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穩”更有基礎經濟大省勇挑大梁
落戶湖北僅三年的武漢長江計算科技有限公司,深耕于算力平臺硬件設備研發,三年營收增長了30倍,有望突破百億元。
“我們對未來在湖北的發展充滿信心。”長江計算相關人士表示。
信心,蘊含在沉甸甸的成績單里、映射在高質量發展的成色里、穿透在區域協調發展的“棋局”里。
這是一份“穩”的答卷。
2022年7月17日11時30分,順豐航空波音767-300全貨機,搭載著一批發往深圳的快件由鄂州花湖機場飛往深圳寶安機場,標志著鄂州花湖機場正式投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回望全年,一條堅韌向上的發展曲線躍然眼前:一季度全省經濟增速5.1%、上半年5.6%、前三季度6%,向好態勢持續鞏固,主要指標高于全國、中部領先。
“經濟大省挑起經濟大梁,湖北走出了一條堅韌的上行曲線,穩住了經濟大盤,展現出較強韌性和活力,這份答卷來之不易。”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鄒薇評價。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
湖北勇挑經濟大省大梁,在高質量發展中奮楫爭先。
航拍智能化運營的武漢陽邏港國際集裝箱碼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悅 攝)
針對循環堵點,“鏈”接全球資源——
一年來,湖北組建國控、楚象、華紡鏈、長江汽車、九州醫藥、磷化工等重點產業供應鏈平臺,一鏈一策,鏈動精彩。供應鏈平臺從“點”到“面”、供應鏈模式從“學”到“創”、供應鏈功能從“一”到“多”、供應鏈網絡從“內”到“外”、工作機制從“分”到“合”,打造新時代“九州通衢”。花湖機場開通國際貨運航線10條,實現“一夜達全國,隔日達世界”;陽邏港新開通集裝箱航線10條,累計航線達41條。
恩施女兒城夜市燈火璀璨,流光溢彩,吸引眾多游客前來逛夜市、賞夜景、享美食。(視界網 張遠明 攝)
針對有效需求不足,促進消費和投資良性循環——
這一年,湖北結合全年各個時節居民消費特點,分“春潮涌動煥新季”“仲夏激情休閑季”“金秋享悅品質季”“暖冬跨年迎新季”4個篇章,省、市聯動開展“荊楚購·精彩全年”系列促消費活動。1月至9月,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5%,增速居中部第一。
這一年,湖北堅持每季度舉行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掀起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熱潮。四季度全省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億元以上項目2076個、其中百億級10個,總投資1.06萬億元,均超歷史同期。
國慶假期最后一天,武商夢時代華為全球旗艦店人氣十足,不少市民游客進店選購電子產品。(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針對社會預期偏弱,政策活水添動力——
從穩增長接續政策“30條”、優化營商環境“47條”、降成本“33條”到穩就業“17條”、外貿降本“17條”……這一年,湖北加強逆周期調節,用好政策空間,找準發力方向。密集出臺多項針對性強、支持力度大的政策“大禮包”,拿出真金白銀穩市場、穩產業、穩預期,以政策接續發力釋放出我省加力穩增長的強烈信號。預計全年累計降成本超1300億元。湖北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3萬家,今年一年實現新增1萬家;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180家,創歷史新高。
“進”更有動力提前謀主動謀拼經濟促發展
這是一種“進”的姿態。
從春天起步,春意萌動中的荊楚大地風勁潮涌、蓄勢待發。從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到督促落實等,各方面各環節,一以貫之。
以流域綜合治理推進四化同步發展,先行區建設“動如脫兔”——
2023年1月29日,正月初八。湖北省“新春第一會”上,部署推進《湖北省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實施,著力推進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的四化同步發展。
團風縣牛車河流域波光粼粼,美如畫卷,岸邊的露營基地吸引不少游客打卡。(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通訊員 肖超 攝)
一年來,規劃從“紙上”落到“地上”。從圍網養魚到圍網種草,生態大省實現治湖之變;“中原磷都”探尋動態平衡之道,推進可持續發展;綠色船舶百舸爭流,商業航天九天攬月,“湖北軍團”競逐高端裝備新賽道;交通硬支撐、奮力撐起來,打造“最后一公里”,重現“貨到漢口活”……
“三圈”并進,協調發展——
著眼解決湖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個最大實際,湖北加快發展武漢都市圈、襄陽都市圈、宜荊荊都市圈,推動形成以三大都市圈引領的城鎮化格局和區域經濟布局。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實施意見》,對實施三大都市圈建設行動提出明確目標:到2025年,三大都市圈引領的城鎮化格局和區域經濟布局基本形成。
光谷科創大走廊,員工在湖北瑞華光電無塵車間生產miniLED背光、觸控顯示屏等訂單。(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通訊員 李妮 余福奎 攝)
放眼荊楚,武漢都市圈同“芯”追“光”、襄陽都市圈合力競逐汽車新賽道、宜荊荊都市圈協同共筑“黃金三角”;三大都市圈建設全面起勢,標志性工程加快建設,協同發展深入推進,引領全省的發展格局加速形成。
筑牢基本盤,搶占新賽道——
著力把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北斗等優勢產業打造成為世界級產業集群,我省以超常之舉、聚全省之力,建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省委常委領銜推動的工作機制,制定三年行動方案,組建一個專家咨詢委員會,搭建一個產業服務平臺,強化一批項目牽引,突破性發展五大優勢產業。
俯瞰已經初具規模的光谷生物創新園二期園區。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攝)
聚焦算力與大數據、量子科技等9個新興特色產業,湖北首創“鏈長+鏈主+鏈創”機制,實施省政府分管領導“鏈長”掛帥、龍頭企業“鏈主”引領、高校科研機構“鏈創”支撐的三鏈融合機制,出臺三年行動計劃和重點任務清單,努力拓展新領域、開辟新賽道。
“立”更有方向找準優勢培育新競爭力
只有用發展的眼光、用發展的思維、用發展的辦法,才能解決前進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一年來,湖北擦亮優勢產業“金字招牌”,加速培育新競爭力。
航拍九峰山實驗室外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攝)
堅持創新驅動,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快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匯聚頂級的科技項目、科學裝置、科創人才和科研成果。目前,8個大科學裝置、10家湖北實驗室、88家國家級科創平臺、452家新型研發機構等科技力量矩陣成勢見效,湖北在全國創新版圖中的戰略地位明顯提升。
傳統產業加速轉型,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光電子信息、汽車制造、大健康等五大產業均超過7000億元,加速邁向萬億級;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等17個產業超過千億,為湖北經濟注入新動能。
武鋼有限廠區內高聳的煙囪、冷卻塔等建筑物外觀彩繪后成一道新景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梅濤 何宇欣 通訊員 程琳 張運學 袁毅)
堅持向“新”而行,為新型工業化貢獻“湖北樣本”——
“武鋼有限”依靠自主創新,高速鋼軌覆蓋了全國高鐵一半里程;武漢超算中心、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短短2年就帶動形成千億規模的算力與大數據產業集群……
湖北接連出臺冶金、化工、汽車三大傳統產業轉型發展三年實施方案,推動傳統產業穩住底盤,并堅持每季度分行業召開技改現場會,大力實施技改提能、制造煥新;聚焦9個新興產業,省政府新聞辦舉行9場“推進‘鏈長+鏈主+鏈創’機制 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助力產業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看,一個個工業大縣策馬奔騰、比學趕超——
本月出爐的“2023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榜單,宜都、仙桃、大冶、枝江、漢川、棗陽6地上榜。武漢都市圈、襄陽都市圈、宜荊荊都市圈三大片區均有縣市入選,空間分布較為均衡。
翻開榜單,湖北6個入選縣市中,新增棗陽,其他5個位次皆有所提高。
這一年,湖北工業經濟推行“賽馬制”,將16個市州、31個重點工業縣納入評價范圍,激勵形成“與快者比,與強者拼”的爭先意識,推動全省縣域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位于武漢新城創新策源基地的光谷科學島科創中心1期建設現場,中建三局5名塔吊司機在5G塔機遠程控制室精準操作。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通訊員 萬里 攝)
看,一家家企業開足馬力、開拓進取——
日歷剛進入2023年,企業就按下“快進鍵”,以奮斗姿態赴春天之約。農歷兔年的首個工作日,“不打烊”“早開工”的鄂企數量,創近8年新高。
從年初奮戰“開門紅”,到年尾沖刺“全年紅”,湖北始終保持凝心聚力抓生產,激越拼搏趕超的奮進姿態。
山長水闊不辭其遠,風摧雨折不改其志。湖北,將繼續沿著高質量發展航道篤定前行。
( 責任編輯:涂慧 新聞報料:2729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