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學授課現場。身為學員的司局官員們本身便掌握諸多政策制定權力,所以對授課老師要求更高。
重慶晚報5月7日報道2000多名司局級官員,被要求今年內在7所院校完成至少40個學分的選課任務。
2008年8月11日,中組部下發《關于2008~2012年大規模培訓干部工作的實施意見》,“推行干部自主選學”是“改革創新的主要措施”之一。今年,一場司局官員的“校園計劃”據此展開。
時隔20多年,張寧重回校園。
這位從事對外交流工作的團中央女官員,天天穿著運動鞋,在人民大學的教室、食堂、操場到處轉,“享受當學生”。從4月12日至16日,這5天里,她的身份從中國國際青年交流中心副主任臨時切換為“中國經濟改革模式與中國發展道路”專題班學員,一個高校選課生。
和張寧一樣,來自中央統戰部、工信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司法部等15個中央部委的2000多名廳局級官員,今年內將被全部強令在黨政軍三大“最高學府”——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和國防大學,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等4所高校,完成中央組織部規定的自主選學任務。這也是部委司局官員第一次大規模做選課生。
菜單式的自主選學
“以前是讓你學什么就學什么,現在是需要什么學什么。”
4月16日上午8時40分,可容納100人的人民大學匯賢大廈C座605室,已有10多人到場,像開會一樣,每個人座位上均擺有姓名牌子。
此次15個試點單位司局級官員總數為2242人,應選學人數為2039人,可以不參加此次自主選學的,主要是今年參加中組部“調訓”的官員——共計329人。
試點前,中組部等曾對15個單位的1500多名司局級干部作問卷調研,結果顯示:在5年內,參加中央黨校等五大干校調訓的,占65%;參加本部門、行業培訓的占30%;參加境外培訓的占18%;僅有97人(約占0.7%)曾到高校選學。
去高校的機會顯然更為難得。司法部司法鑒定管理局局長霍憲丹一下子選了近60學時,其中1個專題班和6個講座。按照規定,每位學員需選修40~60學時課程,多數人選擇“1個專題班+若干講座班”。
參加工作30多年的霍憲丹記得1990年參加過“中央級”培訓,近20年后,去年他終于又有機會去中央黨校,但因工作太忙而被調至浦東干部學院短期學習。霍憲丹認為,菜單式的自主選學,提供了一個“合理合法的學習機會”。
“坦率地說,最初我對培訓效果不太確定。我不知道他們繁忙的情況下,對純粹的學習是否感興趣。”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馮惠玲說,她原以為官員們更傾向于去黨校和行政學院學習,那里的培訓往往與提拔相關。如今的開班效果超出了她的預期。
國家工商總局外資企業局副局長徐曉東2006年曾參加中央黨校的廳局級官員輪訓,主要課程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鄧小平理論等。“以前是讓你學什么就學什么,現在是需要什么學什么,還是這樣效果好,以前培訓課程內容許多屬于‘復習’。”
一位學員則坦率地表示,在黨校,不喜歡聽的課也得聽,而此次各高校供選擇的課程,多有精品。初次報名結果顯示,專題班中,黨政軍三校報名人數為729人次,而四所大學的報名人數為1610人次,選擇高校的人數明顯更多。
《周易》成最大熱門
報名人數在前三位的講座均來自北大,分別是“周易智慧”、“道家思想與老莊智慧”、“佛教禪宗與人生”
選課積極的司法部官員霍憲丹遭遇了一次小“郁悶”,他在不久前接到人事部門通知:重新選課。因為他所報的心理學、系統科學、環境保護等講座,由于報名人數不足,被迫取消。
據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干部教育辦公室閆鐵軍介紹,最初各高校上報的課程都很多,他們篩選刪減了一部分——比如類似醫院改革這種過于專業的課程——也讓大學精簡了部分課程,中組部決定最后的專題和講座菜單。
但初次報名情況,還是讓人有些意外。7院校準備的56個專題班,有13個班因未達20人門檻未開班;174門講座中,更是有132門課,因未達25人門檻暫不開課。據透露,有的課(講座)出現只有兩個人報名的現象。
人大取消了3個專題班,分管科研的常務副校長馮惠玲坦言,“如何契合司局級干部的需求,還需要探索。”
從初次報名人數看,各個專題班差異懸殊。有4個班報名人數超過百人,60~90人之間的有10門,多數班報名人數在20~30人之間。
相比普通公眾,司局級官員的“追星”熱情同樣不減。最火爆的當屬“學術超女”于丹作第一講的“傳統文化與治國之道”(北京師范大學),初次報名已達155人。排在其后的依次是國防大學的“國家安全與軍隊建設”,北京大學的“管理心理與創新思維”、“領導力與管理智慧”和“民族與宗教”。
在可順利開課的42個專題班中,8個與領導藝術或領導能力有關。而遭淘汰的13個專題班,有2門法律課,2門環保課,3門社會學課。有3門法律課都是“涉險過關”,初次報名人數均不超過30人。
而講座中,初次報名人數在前三位的講座均來自北大,分別是:“周易智慧”、“道家思想與老莊智慧”、“佛教禪宗與人生”。北京大學選擇以“審美與人生境界”講座作為開學第一課,吸引80多人前去“陶冶情操”。
講座的“未開班率”高達76%,“幸存”的42個講座中,國學、宗教哲學等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多達19個。中央黨校準備了36個講座,結果僅有“《紅樓夢》與中國文化”達標;清華大學29個講座僅余8個,其中7個分別是:國學概論、道家智慧、儒家文化、古代修身智慧、傳統音樂、《大學》《中庸》和國史概要。
“周易智慧”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學所80歲的余敦康講授,初次報名就達231人,現在已增至293人。“《周易》最早就是做占卜用的,只不過正統的《周易》是用來做最高決策的。”余敦康曾對媒體說,“‘《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用它來看風水是沒有用的。”
“各部委平時組織的都是一些專業類的培訓,人文類的比較少。”閆鐵軍對國學熱并不感到意外。
黨政軍“最高學府”中,中央黨校最熱門的專題班是“中共黨史重大事件與人物”;以行政管理學見長的國家行政學院,兩門最熱課程均與領導理論相關;而報名人數超過百人的“國家安全與軍隊建設”,則是國防大學開設的唯一課程。
官員也不想聽老師講套話
“我想聽點實用的,虛的不聽。專家你必須有自己的想法,偏一點都沒關系。”
上述培訓并沒有考試,相反,老師們則要接受學員的評議,得分較低的課程,可能會被調整。
每位學員“入學”后,均會收到一疊教學評估表,設定“教學內容”、“服務質量”、“對個人幫助程度”等10個指標。
張寧給每個授課老師寫上自己的評語。按照她的標準,最佳的表現是“最解渴最實用最積極最務實的講述”;最差的則是“授課式的講述”和“灌輸式的講述”。她給了兩位老師10個“很滿意”,也就是100分,而最差的老師因5個“較滿意”和4個“一般”,僅得52分。
“我想聽點實用的,虛的不聽。專家你必須有自己的想法,偏一點都沒關系。”張寧說。
來自人民日報的王保慶說,在黨校聽課和大學聽課最大的不同是,“在黨校不敢隨便提問題,大學里就沒有什么顧忌。”
官員并非都不愛提問。作為北師大的客座教授,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在此次試點中,既作為學生,也將作為老師登臺授課。在他看來,首先需要改變的是教員而非學員,他不會單純作報告,“中國官員無論省部級還是司局級,一展開案例討論,提出的問題,課堂的活躍程度,遠遠超過國外,我非常驚訝。說官員都是官僚主義,我說那是體制造成的,絕大多數官員是好的。”
北大最受歡迎
65.6%的人希望到北京大學學習,在7所試點院校中排第一位
本次課程完畢,人大常務副校長馮惠玲等進入教室,給學員頒發“結業證書”。“以后大家都是人大校友,會進入校友錄。歡迎大家經常回來,從網上回來也可以。”人大黨委組織部部長高德步說。
北大亦向學員頒發類似證書。“當然,也得人家認,人家不認,也沒辦法。”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于鴻君對記者說。他希望能將學員納入校友體系中,“共同關心母校的發展”。
除了講課內容之外,學校也是一些官員選課的重要因素。據北大新聞網報道,有一位司長鐘愛北大,他所選的40學分課程都在北大。而據問卷調研數據,65.6%的人希望到北京大學學習,在7所試點院校中排第一位。
“不同閱歷背景的人在一起碰撞還是很有意思的。”司法部司法鑒定管理局局長霍憲丹說。
盡管只有短短5天,專題班依然力圖呈現“班級
( 責任編輯:涂慧 新聞報料:2729868 )